【自我管理系统】归档文件
记录 2020 年第 12 周的文件归档
起因
3 月 13 日也就是上周五晚上,我重装了一次系统,将电脑上存的各种乱七八糟的资料备份到移动硬盘后清空所有磁盘,借此机会整理一下混乱的电脑。
在这次之前,我没有系统性地整理过整个电脑的文件,偶尔整理也只是对部分文件进行分类,并没有制定出文件产生和保存的合适规则(规则还是有的,就是比较混乱)
步骤
首先,我无法抽出一整天的时间专门用于整理电脑文件,从以前的经验来看这样效果也不好,不能一次性将所有事情都想到,于是我将整理时间设置为一周。
我现在的磁盘分区状况:系统 C 盘,软件 D 盘,文件 F 盘。C、D 盘都在固态硬盘上以加快速度,F 盘在 1T 的机械硬盘上面。
按照我以前的做法,首先 F 盘作为我的资料盘,所有的个人资料都放在这个盘中,包括“视频”、“文档”等用户文件夹,这在上周五装系统手动备份文件时带来了很多好处,我只需要将 F 盘中的东西全部带走就好,不需要理会其他盘。这次也是这么做。
准备
由于整理工作需要持续几天,所以我在 F 盘下面建了一个文件夹叫做“Inbox”,用于存放所有我需要整理的文件,第一天的状况大致如下:
F:
- Inbox
- 我所有的文件夹,由于我也不记得,就不列出来了
整理 Archive 文件夹
首先需要整理我的 Archive(归档)文件夹,这个文件夹在重装之前是用于存放我所有以及完成的项目文件的,大致分为学业相关以及编程相关两大类,下面细分为很多小类,很多重叠,举例如下:
- Archive
- college_archive
- 各种比赛
- 专业课
- xx 课
- xx 课课设 190627.zip
- xx 课实验 190514.zip
- xy 课
- xx 课
- 成就
- 杂项
- develop_archive
- cpp
- java
- python
- asm
- web
- vb
- college_archive
按照以前的规则,其中每个项目的相关文件都被打包成压缩文件,并起名为“科目+名称+归档日期”,这为我进一步进行整理归类提供了便利。
由于存储这些项目文件就是为了以后在想找的时候方便查找,我打算不再按照内容进行细分,而是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分类。
划分到月太细,于是按照年份来划分。首先建立一个文件夹名为“0000”,充当一个“Inbox”的作用,将所有文件抽出来放进去。随后建立“2017”、“2018”、“2019”、“2020”四个文件夹,按照文件名中的归档日期归类。
有一些项目文件是同一个科目的,比如 java 面向对象实验和 java 面向对象课设,那么就在年份文件夹中建立一个新的科目文件夹存放同类文件。一个科目只有一个文件那种就放在年份文件夹根目录下不用动。
这样分类好了之后,和以前一样,用坚果云将 Archive 设置为同步文件夹,由于只是移动文件的位置,没有消耗上传流量。
需要查找某个文件时,使用 Listary 进行查找即可,或者手动进入文件夹查找,由于是按照时间分类,不用担心按照内容分类时找不到具体分类,节约了归档时间。
删除 Develop 文件夹
重装之前,我在 F 盘下设立了一个名为”Develop”的文件夹,用于存放所有编程项目,按照编程语言来分类,在彻底不更新编程项目后,将其打包并放入 Archive 文件夹。
当时分类也很细,大致是这样的:
- Develop
- cpp_develop
- cpp_test:临时文件夹,里面的文件都可以删
- cpp_example:用于学习某个知识点的,别人的项目
- cpp_exercise:用于练习的项目
- cpp_project:课设、实验啥的都放在这里
- cpp_archive.lnk:指向 Archive 文件夹对应文件夹的快捷方式(建立后基本没用过)
- java_develop
- asm_develop
- web_develop
- vb_develop
- python_develop
- test
- cpp_develop
其他的文件夹里面都是类似的情况,大量冗余的文件夹,很少用到。
我这样做了很久之后,发现这种做法会导致 Develop 文件夹中的项目文件夹不断累积(当时懒得归档后面忘记归档),而且要找到自己正在写的项目非常麻烦。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是,建立一个 Buffer 文件夹,用于存放正在写的项目的文件夹的快捷方式。
这次干脆取消这个 Develop 文件夹,将正在写的项目都放在 Buffer 文件夹中,以及不再写的项目写完即打包归档,如果累积着不归档,Buffer 将会越来越满,使得我不会忘记归档。而且不按照编程语言分类,免得出现大量冗余文件夹,不便于管理。
整理 Resource 文件夹
Resource 文件夹是我的资源文件夹,里面放的都是囤积的各种学习资料,比如 c#电子书、日语视频、软件安装包等(基本没看过,但是好歹是以前得到的资源,删了浪费啊)
按照用途分为几类:
- 软件安装包
- 便携安装包:可以装在 U 盘里面的免安装轻便实用小工具,比如 everthing
- 其他安装包
- 图标包
- 囤积的学习资源:其他所有的资源,懒得分类了,分了也没用,反正只是囤着
整理 bilibili 文件夹
作为一名 UP 主,自然有一个存放自己成品视频的文件夹。
有了 Archive 文件夹的经验,也是取消了按照内容分类,改为按照年份来分类。
整理视频的时候挺感慨的,居然已经录了那么多视频了,还是在已经丢失了很多视频原文件的情况下。
由于视频一般都是几百 M 几百 M 的,自然全部需要压缩。我用到的是小丸工具箱,这东西太好用了,压缩率贼高,1G 的东西能给你压成几十 M,而且画质没啥影响。
压缩后仍然很大,不能放进 Archive 文件夹用坚果云来同步,坚果云每个月的上传流量是 1G。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到百度云盘了。
百度云盘同步功能要会员了,所以就把 2018 年和 2019 年的文件夹直接上传上去,反正也不会往里面加文件了。
整理私人文件
还有一些私人文件,比如日记、视频、照片、自己中二时期写的小说等,具有一定的隐私性。上一次整理的时候我一直没有好好地分类,只是丢在一个名为”私人文件夹”的文件夹内,一直保存在本地。
我一直不敢将这些隐私的东西放到云端,甚至买了一个移动硬盘专门备份。
这次重装后,意识到这些东西必须备份到云端,否则不安全。并且对于坚果云还是比较信任的,所有将私人文件夹同步到坚果云。
当然,不是直接备份。而是重新开始使用 VNote(当初开始用 Typora 之后就因为颜值问题换了它,但是后来发现还是 VNote 好用)来管理我的日记。并将文件同步到坚果云。绝佳配合。
不过视频、照片等还没处理好,不太信任百度云。
总结
现在我的磁盘结构大致如下:C 盘系统盘,D 盘软件盘,F 盘为我的资料盘和工作盘。
F 盘里面有如下几个文件夹:
- Archive:按照年份分类的已经完成的项目的归档文件。最为重要,因为都是我努力的成果。坚果云同步。
- Inbox:收集箱,用 DropIt 快速收集文件到 Inbox 中,有空的时候再将其处理分类,目前通过腾讯桌面管家独立版将其从 F 盘根目录映射到桌面,以便快速收集以及处理。最不重要,应当保持本文件夹经常为空。
- Buffer:存放正在进行的项目的相关文件,完成后立即进行打包归档,或者放入 Inbox 稍后处理。中等重要。
- Blog:存放 hexo 博客源代码,放在 F 盘根目录方便快速查找。不太重要,且丢失后可找回,在 github 私有库托管
- MyNotebook:VNote 笔记本文件夹。重要,里面有日记,可以删除但是不能给别人看到。
- UserFolder:用户文件夹,例如:视频、音乐、下载、图片、文档等系统用户文件夹被我移动到 F 盘下。Bilibili 文件夹放在视频文件夹中
- Resource:资源文件夹,我囤积的资源。不太重要,因为不咋用。
- System backup:系统备份